定西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2023-07-03 00:00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打造“中国药都”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健康定西建设为主线,大力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推动中医中药协调振兴发展,助推“中国药都”建设。到2025年,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为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五种资源”发展更加协调,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健康定西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重大工程及任务分工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1.聚力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以市中医医院为依托,积极争创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建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快市中医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市级重点中医医院,提升市级中医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带动全市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持续强化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聚焦中医药诊疗特色突出的优势病种,发挥专科专病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持续提升中医药综合防病治病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临洮县中医院推拿科创建为国家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将定西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骨伤科分别建设成为省级区域中医针灸专科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中医骨伤专科医疗中心。围绕肛肠、妇科、针灸、康复、治未病等中医特色突出的专科专病,建设10个左右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加强医疗机构康复能力建设,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实现全覆盖。(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推进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3.不断夯实基层中医药发展基础。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积极争取将各县区列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范畴。实施名医堂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名医堂项目,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着力巩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成果,推进中医馆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全市100%的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两专科一中心”,20%的中医馆建设成为“旗舰中医馆”。(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力争在定西市中医医院、临洮县中医院、岷县中医院建设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陇西县中医医院、通渭县中医医院建设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推广适宜技术,普及健康知识,带动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促进健康定西行动,开展妇幼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活动和慢病中医药防治活动,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试点,探索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提升老年健康服务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等方面能力。全市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加强科室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积极开展老年病及相关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5.构建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统计体系。开展中医类医院信息化基础达标建设,鼓励中医类医疗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拓展服务空间和内容,积极为患者提供在线便捷高效中医药服务。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智慧中医医院,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信息化水平达到四级以上。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依托定西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全市智慧中医医联体,建成市医学影像云平台。支持全市9家中医医联体开展远程医疗建设,实现中医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中药同质化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在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和中药质量信息统计平台基础上建好定西相关模块。(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

1.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围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在市县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5-10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能力建设,在重点科室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建立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中西医协作机制,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推动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2.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共同组建5个以上中西医临床研究团队,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促进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

1.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火炬定西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现有国家、省、市创新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国家、省级中医药相关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支持,提高我市中医药科研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加大对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创新联合体、定西市中药质量检验检测评价联盟等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依托市内中医药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加快提升中医药产品研发和精深化发展能力,建设中医药研发平台和完善中药材检验检测体系,以科技助力中医药加工业精深化发展。(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中医药产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研究。依托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研究院,组织全市医疗机构相关专家,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研究、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大力推广国家筛选的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诊疗方案。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理论原始创新,助力临床精准诊疗。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研发一批有定西特色的院内中药制剂。(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推广。积极推广中医特色诊断治疗装备、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装备、中医特色疗法智能化装备、中医治未病现代化装备。推广中药品质智能辨识与控制工程化技术装备,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保障、中药饮片智能炮制控制与调剂工程化、中成药制造核心工艺数字化与智能控制等技术装备。支持开展中医药技术装备共性标准等可度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和应用转化,推进中医药技术装备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示范。(市市场监管局、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1.积极培育培养中医药人才。认真组织实施“151135”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培育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培育获评2-3名省级名中医,1-2名省级中医药领军人才或青年拔尖人才,培训5000名以上中医适用型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定西市名中医评选工作,全市省市级名中医达到80名,县区同步开展县级名中医评选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省、市、县级名中医梯队。(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产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中医药优秀和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全国中医临床(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等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项目。组织开展省市级中医管理、急诊急救、疫病防治、麻醉、中药、中医护理等骨干人才培训。组织开展中医骨干医师培养、中医(专长)医师培养、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医适宜技术等各类教育培训。加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基层名老中医和中医流派技术传承,着力培养一批中医骨干传承人、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产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保持全市中医药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总体稳定,并根据需求逐步扩大培养规模,加强定向就业履约。每半年定期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全面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支持确有专长医师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积极参加全省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班,到2025年,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0.5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超过25%,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机构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村卫生室至少能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搭建中医药人才成长平台。推进市中医医院和甘肃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单位建设,培养中医临床、西医学习中医等方面优秀人才。依托全省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积极培养中医类别住院医师、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积极建设1个国医大师、2个全国名中医、5-10个省级名中医和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强化中医学术传承。(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1.做强中药材种业。以陇西县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中心,依托陇西药圃园,扩建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库、黄(红)芪种质资源圃,在岷县新建当归种质资源圃。在陇西县、岷县、渭源县、通渭县等县建立当归、党参、黄芪、金银花、柴胡、淫羊藿等道地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保障中药材种子种苗供应。支持和引导定西市农科院、岷县当归研究院、陇西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攻关,推进道地中药材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野生品种驯化,建立道地大宗中药材良种选育基地,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培育发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企业,利用现代繁育技术,开展工厂化育苗、熟地育苗,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提高中药材优质种苗覆盖率。(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落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中药材规模化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绿色药源基地,带动形成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格局,进一步提升道地中药材品质。充分利用撂荒地、荒山荒坡地、退耕还林地和流转闲置土地,开展中药材仿野生生态种植,做到野生抚育、仿生栽培、生态种植、试验示范齐头并进。整合各行业追溯系统项目,试点建设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建立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实现道地中药材质量全程追溯。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扶持、银行配套贷款支持、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的“三位一体”综合保障机制,实现中药材重点品种产值保险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市中医药产业局、市科技局、市林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定西中心支行、定西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分校、定西市中医医院、中医药生产企业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挖掘与传承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以国内精制中药饮片企业为标杆,以传承古法炮制技艺和现代化生产技术应用为方向,全面提升传统中药饮片炮制加工质量水平,培育壮大中药饮片企业,发展具有定西特色的精致中药饮片产品,打造大宗道地药材配方颗粒生产基地。支持市内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等研究,制订中药材标准、中药炮制规范和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开展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质量标准和加工技术规范,鼓励生产企业研究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质量标准。加强道地大宗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传承和保护,支持传统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名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体旅游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设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覆盖生产全流程的中成药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现代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覆盖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采收、加工、包装、仓储、销售以及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制剂的生产、流通使用和检验检测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和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政府与企业信息共享,提升全产业链发展质量。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产地环境动态评价、有效成分分析、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检测等工作,有效满足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溯源技术支撑需求。开展中成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加大科研检验能力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打造中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市市场监管局、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5.培育特色中成药大品种。依托现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优势品种,以市场为导向,对疗效确切、质量安全的中药品种和有市场潜力的品种,列入大品种培育计划,实施中药大品种“一品一策”精准扶持政策,定向精准培育。支持市内优势中成药产品改进工艺,提升质量标准、开展临床再评价、拓展营销领域,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培育中医药优势产品。鼓励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改进优化生产工艺,深入开展质量标准控制、有效物质基础探寻、临床定位,以及提高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与合理用药研究,培育一批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大品种。支持企业利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盘活中药批准文号等品种资源,扩大陇药市场占有率。(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中医药产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1.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积极挖掘阐释“医圣封衡”等定西名医名家、道地药材等中医药经典元素,丰富全市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大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掘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多渠道为非物质文化中医药项目传承人创造良好传承条件。组建定西中医药验方及特色疗法精粹搜集整理编撰相关队伍,组织开展全市名医名方民间验方及特色诊疗技术挖掘工作,到2025年,完成收集整理编撰出版工作,切实保护、传承和弘扬全市名老中医及民间中医精华。(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产业局、市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深入发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厚植文化土壤,加大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支持拍摄中医药题材纪录片、动画片及其他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广泛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学经典、诵经典”活动,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巡讲直播、文化作品征集、知识大赛等多种形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实践路径,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方法,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市上和各县区分别组建2-3支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队伍,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创作中医药文化产品,推进中医药健康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建设一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中小学校园中医药文化角、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到2025年,全市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以上。(市卫生健康委、市文体旅游局、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市县中医医院为单位,推动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持续加强对广大群众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宣传和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推动“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永久会址和市中医医院、陇西、岷县、临洮等相关市县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以上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展示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功能,推动建设一批中医药主题文化园,推出一批精品中医药展览,开发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网上场馆建设,实现“云游基地”“云观展”。(市卫生健康委、市文体旅游局、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

1.建设中医药开放平台。按照“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的发展思路,依托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药国际展览等多种平台、载体和形式,展示和推广中医药特色技术和体验项目,举办中医义诊、文化推广等活动,为当地国家民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为中医药“走出去”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紧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医药行业盛会”的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承办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创建中医药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积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探索事业带动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外事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2.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积极推进中医药出口服务基地建设,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培育中医药服务国际知名品牌,鼓励中医药龙头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培育壮大出口企业,并支持更多的中医药企业通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平台“走出去”,扩大陇药优势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市场占有率。组织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及中药饮片积极参加国内外目标市场的展示展销活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提升贸易附加值。(市商务局、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

1.持续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市场引领,全力打造事业产业文化融合推动的发展格局。聚焦中医药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紧盯中药标准化种植、现代化制造加工、仓储物流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助力发展等重点任务,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持续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进中药材产地加工,争取党参、黄芪纳入药食同源目录,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建设高质量的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到2025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市中医药产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三医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完善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制定实施医疗保障支持全市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探索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体系。(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抓好方案落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将重大工程实施纳入本部门重点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瞄准阶段性工作任务,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确保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工作机制,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中医药工作取得进展。特别是医保、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在制定实施中医药相关政策措施时,要充分征求卫生健康、中医药产业发展等部门意见建议,探索形成具有定西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

(三)加快项目建设。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和其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要对标国家和省市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积极谋划争取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的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增强公众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认同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对中医药的认可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督导评估。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工作细则,加强对各项重大工程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建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定期通报机制,确保重大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产业局要综合运用评估督导、第三方评估等多种形式,督促各级各部门对照方案的职责分工,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